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内容

我国高考招生改革五大趋势和路径

时间:2014/5/27 10:25:37 点击:

  核心提示:中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建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中断,后又重新恢复。中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恢复和完善,不仅为众多学子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同时也拓展了社会流动的通道,对中国的教育...

中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建立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一度中断,后又重新恢复。中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建立、恢复和完善,不仅为众多学子提供了继续深造的机会,同时也拓展了社会流动的通道,对中国的教育乃至整个经济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客观而言,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是迄今为止社会公信力最高的国家考试,不仅最大程度地维护了教育公平,而且为后来陆续实施的一系列国家考试(如公务员考试、各类专业人员考试等)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 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动因和挑战

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实践,以及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时代呼唤,已经成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动因。

(一)高考招生制度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第一,不能很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现实需求。现行高考招生制度是在精英化高等教育阶段建立的,其目标是要从众多考生中选拔少数优秀人才,对他们实施精英教育。因此,录取学生时严格坚持学术标准,坚持“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在实现人才选拔的同时,也达到了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目标。我国从1999年开始急剧扩大招生规模,2002年迈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入学机会已不再是社会稀缺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将每年一次的高考成绩作为高校录取的唯一依据,面临越来越多的质疑。一方面,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分层分类显著,仅用高考成绩难以有效满足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选拔需求;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已经可以考虑在部分高职院校实行注册入学,在本科和专科层次实行全国统一高考的必要性也值得商榷。

第二,不能很好适应科学选拔优秀人才的现实需求。经济社会发展对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需求对高考招生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从考试来看,现行高考偏重考察考生一般性、程式化的知识,而难以考察创造性、批判性等创新型人才必备的能力,更难以考察社会责任感、道德品质、团队精神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从招生来看,将高考成绩作为录取学生的主要依据或唯一依据,使那些具有特殊禀赋,但高考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大都难以获得升学的机会或失去了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机会。虽然目前已在90所大学实行自主选拔录取(亦称“自主招生”)试点改革,2012年实际录取学生逾8万名,但不论是自主招生的规模还是试点高校考核评价内容及方式,都难以保证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脱颖而出。

第三,不能很好适应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中国基础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管理制度等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对包括高考招生制度在内的各类考试评价制度提出了相应的改革要求。近年来,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困难、应试教育倾向严重,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健康状况下滑等问题日益凸显。在反思基础教育本身的同时,许多人将此归咎于高考招生制度,认为高考招生制度是应试教育的根源,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学生的教学和学习行为等都受其调控,只有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基础教育改革才能不断深化。

(二)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遭遇严峻挑战

一方面,在实施过程中部分背离了制度设计的初衷,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不断遭到侵蚀,招致公众和媒体的抨击。比如,高考加分政策设计初衷是为了拓宽特殊人才的升学通道,但实际操作中,由于加分依据缺乏统一标准、信息不透明、监管不力等原因,导致加分政策近乎失控,为一些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提供了便利。类似问题在高校自主招生和特殊类型招生等多个环节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严重冲击了高考招生的社会公信力。

另一方面,新情况和新问题不断产生,高考招生制度的公平性面临新的挑战。比如,改革开放使一些城市的非户籍人口急剧膨胀,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异地高考”问题逐渐凸显。又如,由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省际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考录取率以及高考录取分数线差异依然较大,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家庭、少数民族等弱势群体的入学机会均等问题,尤其是享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问题更加突出,由此导致“高考移民”等违背教育公平现象的产生。

(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面临严峻挑战

第一,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呈多样化趋势。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和体制改革的深化,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增多。不同群体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表达了各自的诉求,提出的观点和建议体现了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的价值取向。有的希望通过改革,增强人才选拔的有效性;有的希望通过改革,促进入学机会均等;有的希望通过改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有的希望通过改革,让孩子进入好的大学。显然,这种多元化的诉求,一方面增强了改革的驱动力,使得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另一方面,由于目标诉求差异很大,价值取向各不相同,难以形成改革的共识和合力,加大了改革推进的难度。

其二,高考招生制度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高考招生制度的基本功能是为高等学校提供甄别和选拔人才的依据,但实际上还肩负着更多的社会功能。比如,许多考生旨在通过这一渠道,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特别是对广大农村考生来说,高考是跨越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通道,高考招生制度成为社会流动的阶梯,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公正。又如,“异地高考”不仅涉及教育自身政策调整,还涉及户籍制度和社会管理等教育外部的配套改革。

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趋势

趋势一:改革招生名额配置,更多尊重高校自主权

现行高校招生名额配置仍是计划模式,由政府行政权力主导进行分配,近年来弊端日益显露。第一,要更多考虑高校自主发展的需求,尊重高校的自主权;第二,招生名额分配要更多考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多寡等因素,对入学机会较少的地区予以适当倾斜;第三,加强对中央部委直属高校招生名额分配的监督,避免对所在省考生过度倾斜。

趋势二:改革入学考试方式,分类考试、一年多考

现行高等学校入学考试方式强调地方乃至全国的统一性,每年仅提供一次考试,考生选择机会少,而且多数考生只能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因此,要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探索英语等科目社会考试、一年多考,完善非户籍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参加考试等举措。

趋势三:改革入学考试内容,突出考察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目前,全国统一高考按照“3+X”模式设置考试科目。一方面,文、理分科考试不利于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察,而且会导致高中生偏科;另一方面,考试内容过度强调统一性,不足以为特定学科和专业人才选拔提供充足的依据。如何根据高校人才选拔全面性和多样性的要求,以高校人才选拔标准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为依据,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察,丰富高考成绩报告内容,已经成为改革的难点。

趋势四:改革高考命题方式,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

现行高考命题实行全国统一命题和分省命题。改革高考命题方式,已经成为保证高考科学性和规范性的重要基础。第一,加强命题专家队伍的建设,保证全国和分省命题质量;第二,进一步完善国家考试科目试题库,丰富试题来源;第三,组织专家加强对考试规律和标准的研究,提高试题的信度和效度;第四,对于经评估不合格或水平明显较差的单独命题的省份,应收回自主命题权并实行全国统一命题。

趋势五:改革招生录取方式,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

现行招生录取方式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将高考成绩作为唯一依据,标准单一,高校自主权小;二是设立了名目繁多的加分政策,破坏了高校招生录取的公平政策环境。因此,必须改革高考录取方式,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健全人才选拔的综合评价和多元录取机制。第一,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适当权重计入入学考试成绩或作为重要参考,全面评价学生素质与能力。第二,对具有创新潜质、特殊禀赋或学科特长且符合培养要求的学生,高校可依据自主测试的结果自主录取;对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学生,经所在学校或校长推荐,高校可决定是否录取;对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和地区就业的学生,可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做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可实行破格录取。

三、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路径

1.做好顶层设计,实行渐进式改革。

第一,细化改革目标任务,形成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第二,建立跨部门工作机制,动员各方面力量,形成推进改革的合力。第三,明确改革的责任主体。既要强调中央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允许各地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同时,要确立高校的招生主体地位,避免行政干预高校招生自主权。另外,还要加强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科学论证和风险评估,建立纠错机制,确保风险可控。

2.加大治理力度,规范考试招生秩序。

只有考试招生秩序井然,才能保证制度的公信力,坚定公众对改革的信心;否则,改革随时可能因为民意的丧失而流产。第一,实行防惩并举,坚决打击各种高考舞弊行为,确保考试安全。第二,清理和规范各种加分政策,让广大考生在相同起点上公平竞争。第三,加大对高校招生工作的监管,尤其是进一步规范艺术、体育类专业招生。

3.建立利益协调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改革。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涉及到利益格局的调整和价值取向的冲突,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诉求,尽可能避免造成既得利益的激烈对抗。一方面,对于违规或非法获取的利益,无论面临多大阻力,都要坚决予以取缔;另一方面,要实行增量改革或建立补偿机制,保障合理合法的利益,平稳推进改革。

4.加强统筹协调,实施配套改革。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系统性很强,只有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教育系统内部和教育系统外部协调改革,才能顺利推进。因此,在组织好考试和招生这两个环节改革的同时,还要实施一系列配套改革,包括中小学课程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及社会管理改革等。

5.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关系到上亿学生的前途,社会关注度极高,稍有不慎,即会招致责难,影响改革进程。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把握改革的主动权。第一,加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让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真正理解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目标,尽可能凝聚共识。第二,多做正面引导,多宣传改革成效,尤其要避免“炒作”。第三,实事求是地宣传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让公众对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有理性的认识和合理的期盼。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内蒙古法制网(www.imnuiesc.com) © 2024
  • 信息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疑问联系编辑!QQ:501734467客服1 商业资讯